生物安全
目的是预防病原微生物侵入羊舍。
⒈防止人员传播疾病
⑴羊场所有入口都应加锁并设有“不准入内”与“防疫重地”字样。
⑵所有进出场区人员必须遵守消毒规程。
⑶进出车辆要进行详细记录。
⑷进出每栋羊舍时,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消毒双手和工作鞋,禁止串舍。
⒉防止动物传播疾病
⑴规模化育肥羊场要实行全进全出制。
⑵羊舍的空舍时间最短为半月。
⑶整理收集场区所有设备、建筑材料和垃圾,以减少啮齿类、野生动物隐匿。
⑷羊舍间的距离至少为15米。
⑸实施有效的控制鼠类措施和灭蚊、蝇措施。
卫生防疫
⒈生产管理区、生产区和每栋舍入口处设消毒池(盆),消毒池与门同宽,长至少是车轮的一周半。
⒉生活区、生产管理区应分别配备消毒设施(喷雾器等)。
⒊每栋羊舍的设备、物品固定使用,羊只不许串舍,出场后不得返回,应入隔离饲养舍。
⒋禁止生产区内解剖羊,剖后和病死羊焚烧处理,羊只出场出具检疫证明和健康卡、消毒证明。
⒌禁用强毒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⒍粪便、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环境卫生质量达到国家NY/T7388-1999规定的标准。
⒎夏季及时灭蚊、蝇,经常进行羊舍消毒。
⒏场区绿化率(草坪)达到40%以上。
⒐场区内分净道、污道,互不交叉,净道用于进羊及运送饲料、用具、用品,污道用于运送粪便、废弃物、死淘羊。
疫病控制与扑灭
生产过程中出现疑似病情,驻场兽医都须通知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和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并接受官方监督。
⒈总的原则
⑴一类传染病、新病:报告疫情-→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经一个消毒潜伏期-→终末消毒-→解除封锁。
⑵其他传染病:报告疫情-→封锁-→免疫-→治疗-→消毒-→无害化处理-→经一个潜伏期-→解除封锁。
⒉具体程序如下
⑴对疑似疫情,要及时上报,采取措施:
①立即采集所有必要的样品并送至畜牧部门和检疫部门认可的实验室中进行诊断。
②记录饲养场内各羊舍内发病和死亡的只数,保留记录以备官方人员的每次检查。
③应尽量将羊群隔离于饲养舍内。
④不得向饲养场调入或调出羊只。
⑤所有出入该饲养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等须官方兽医和驻场兽医确认后方可流动。
⑥必须采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对羊舍的入口和羊舍进行消毒。
⑦必须按照流行病学的要求调查传染来源和其可能流行的情况。
⑧按照要求必须在官方的监督下对有可能被污染的设施进行调查。
⑵某一羊群一旦经官方确认存在烈性传染病时,除了采取第1点要求的措施外,还应立即进行下列措施:
①该场中所有的羊只立即就地扑杀、焚烧,所有操作过程应尽可能减少疾病传播。
②所有已污染的物质或废料应销毁或经适当的方法处理以杀死其中的病毒。
③追回并销毁在潜伏期内出栏的羊只。
④当宰杀和销毁完成后,所有房屋、羊舍都应进行彻底打扫和消毒。
⑤消毒后至少在一月内该饲养场不得饲养羊群。
上述5点措施只限用于有疫情的羊舍。一旦确认疾病暴发时,与当地政府一起在其周围建立半径至少为3公里的保护区和半径至少10公里的监测区。感染的羊舍经消毒后至少一月内对这些区域进行监测,并控制羊只的移动。当地畜牧主管部门对羊场经过必要的调查和取样并确认不存在这种疾病后,方可取消这些措施。
消毒规程
⒈进出场消毒规程,由门卫具体实施,技术员、场长监督
⑴场内工作人员备有从里到外至少两套工作服装,一套在场内工作时间用,一套场外用。进场时,将场外穿的衣物、鞋袜全部在外更衣室脱掉,放入各自衣柜锁好,穿上场内服装、着水鞋,经由3%火碱液的消毒池。要求火碱液深15厘米,每天早7:00更换一次。
⑵工作人员外出羊场,应遵照下列程序:向场长申请,场长批准后,着水鞋经3%火碱液的消毒池进入更衣间,换上场外服装,经门卫严格检查后,可外出。
⑶车辆物资进出规定
①送料车或经场长批准的特殊车辆可进出场。
②由门卫对整车用1:500好利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或1:500菌毒杀(双链季铵盐化合物),进行全方位冲刷喷雾消毒。
③经盛3%火碱液的消毒池入场,消毒液每天更换2次,上午7:00,下午1:00,水深15厘米。
④驾驶员不得离开驾驶室,若必须离开,则穿上工作服进入,进入后不得脱下工作服。
⑷办公区、生活区每天早上进行一次喷雾消毒。
⒉空羊舍消毒规程,由技术员具体实施,场长监督
⑴育肥羊运出后先用1:500菌毒杀对羊舍消毒,再清除羊粪。
⑵运输羊粪要密封,彻底清理清扫舍内外羊粪,远离羊舍300米发酵处理。
⑶3%火碱水喷洒舍内地面,1:500的过氧乙酸喷洒墙壁。
⑷打扫完羊舍后,用1:500过氧乙酸或1:500好利安交替多次消毒,每次间隔一天。
⒊舍外消毒规程
⑴每天上午7:00对大门口、生活区、办公区用好利安消毒一次。
⑵大门口消毒池每天上午7:00,下午1:00各换一次3%火碱水。
⑶每周进行一次场区消毒,于天气凉快时进行,如早上或傍晚(冬季除外),用3%火碱液喷洒,以打湿地面为主。注意不要喷到怕腐蚀的器具上。
⑷进场人员、车辆必须消毒。
⒋带羊消毒,由专人负责实施
⑴由于自动喷雾装置易被堵塞,所以消毒剂要选用溶解度好的,消毒后用清水返冲消毒管道。
⑵盛药的水桶要密封,进水口及吸水头要用五层以上细纱布过滤,避免进入杂质。
疾病防制
建立疫病控制体系,定期检测,科学免疫。因现在疾病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化,向非典型化发展且以混合感染为主,为防制疾病过分依赖疫苗、药物,最好采用加强消毒隔离与兽医卫生管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育肥羊全进全出,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消毒隔离,尽可能地减少接触传染机会,使哪怕只有1%的接触也不要有,因接触传染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空气传播只在舍内发生的可能性大,在舍与舍间发生率低。作好疾病防制工作必须给羊提供良好的生长、生存条件,科学免疫,但免疫程序不等同于防疫程序,应是综合防制,包括消毒、隔离、用药、疫苗等,必须建立所有与生产有关的各项操作规程及其相对应制度。科学实施运动与通风。免疫操作注意事项:
⒈免疫时间定为上午进行
⒉羊只发病时不宜注苗
⒊加强免疫
有些疫苗在首次免疫之后2-3周需要第二次免疫接种(加强免疫)。两次免疫之后动物将获得坚强免疫力。如在预防肠毒血症、口蹄疫,气肿疽时,需要加强免疫。随后按常规免疫方法进行免疫,不需要再加强。
⒋羔羊的被动免疫和免疫接种
产羔前6-8周和2-4周给母羊进行两次破伤风类毒素、羊梭菌三联四防灭活苗及大肠杆菌灭活苗注射。这样羔羊便可从母羊初乳中获得充分的被动免疫,而不容易患破伤风、肠毒血症、大肠杆菌和羔羊痢疾。在易患羔羊痢疾的羊场还应给初生羔羊皮下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毫升,效果会更好。要特别注意要让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免疫接种过的母羊所生的羔羊,因为从母羊初乳获得了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可维持10周时间,因此10周龄以前不宜接种相应的疫苗,否则由于抗原抗体反应使羔羊得不到免疫。
⒌疫病暴发期的免疫接种
疫病暴发时,给动物接种疫苗不能防止疫病传播,因为动物获得免疫力需要2-3周时间。这是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注射疫苗,怕激发更多的羊只发病,不注射疫苗,又怕不断有羊只发病,甚至死亡。遇到此类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是可用药物治疗的疫病,可对全群先用药物进行治疗性预防。1周后,进行全群免疫接种。或者立即进行全群免疫接种,对发病者进行治疗。这样做可大大缩短疫病的流行时间,减少损失。如疫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不妨立即进行免疫接种,对发病者进行对症治疗,加强护理,缩短病程,减少损失。
⒍怀孕期弱毒疫苗的使用问题
避免在怀孕初期的1个月内注射弱毒疫苗,否则有可能引起流产和胎儿畸形。
⒎免疫失败
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疫苗使用说明书保存和使用疫苗或羊只体质太差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
把羊养好,是防制疾病的基础。要根据羊的营养要求确定饲养标准和饲喂方法,保证羊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防止营养缺乏病。
⒈定期驱虫
⑴内寄生虫 寄生虫对养羊业危害较大,必须重视羊群寄生虫病的防治。对临床发病的羊群要进行治疗性驱虫,并根据当地寄生虫病流行规律,对带虫者进行全群预防性驱虫。可供选择的驱虫药很多,无论选用何种药物,进行大群驱虫时,应先对少数羊只驱虫,确证安全有效后再全面开展。预防性驱虫的时间,通常在春季放牧前和秋季转入舍饲以后,但原则上应选在羊群已经感染,但还没有大批发病的时候。由于感染寄生虫的时间不完全一样,驱虫药物发生作用又有一定限度,因此间隔适当时间应重复进行。驱虫应在羊舍或指定场所进行。驱虫后5天内排出的粪便及虫体应集中堆集起来进行生物热发酵,消灭虫卵。
⑵外寄生虫 药浴或药淋浴是防治羊外寄生虫病,特别螨病的有效措施,一般可选择在剪毛或抓绒后7-10天左右进行。常用的药物有螨净、巴胺磷、溴氰菊酯等,配成药液在药浴池或淋浴场进行。
⒉避免应激
应激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应激强度大羊只就容易患病。任何对动物的有害影响都是应激原,这些影响包括被其它羊欺侮、长途运输、气温过高或过低、拥挤、去角、去势、断尾、打耳标、饲喂不足、追赶、分群、转群、称重、胚胎移植等。这些应激原对动物的共同生理学作用是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类固醇激素,大量激素进入血液导致羊的防御机能降低,使羊对传染病更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