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工业发展的初期,经济效益特别好的时候,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精细化管理就只能排在第二位,饲料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寻找到精细管理与劳动效率的平衡点,当饲料工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以后,精细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由于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饲料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
每个企业都在大农业产业链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因为每个企业所处的阶段和优势各不相同,简单的复制完全可能将正方形画成平行四边形,将圆画成椭圆,并在不断强化这种竞争优势,使得区域品牌在异地拓展的困难大大增加,学习竞争对手一定要在领会其优势本质的基础之上,重点学习其精神和意识,而不是操作层面的一招一式。
但到目前为止,整合比较成功的仍然是鸡产业链,而猪产业链、乳产业链的整合仍在探索之中,进入新市场,是选择市场低谷期还是高峰期,各有各的难处和好处,由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品牌鸡、品牌猪、品牌鱼等,早期是有了工厂,不愁市场,而现在则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不少企业采取先组建销售公司进行市场探索,或租赁工厂进行试生产。
征地建厂的方式已经不再是饲料企业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低谷期竞争对手防守较松懈但自己的困难也会很多,高峰期虽可以趁势而上但竞争对手的攻击力可能也会很猛,在日渐成熟的饲料市场上,几乎可以说,有多大的品牌著名度和美誉度,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之间的转换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的著名度和美誉度会通过迅速扩大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就可能会有多大的市场。
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免检产品是中国目前最具权威的三大质量认证方式,没有品牌著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要想开拓市场、扩大规模,会碰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旦拥有了足够的品牌著名度和美誉度,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方便,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被多的企业所认识,在风云变幻的饲料市场上,企业如果不能以柔软的身段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就可能面临危机。
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的企业有多大,经过将近三十年市场风雨的洗礼,六和与肯德鸡、麦当劳联合,温氏面向港澳市场,为规模化养殖找到了很好的出口,而正大走的则是大卖场的道路,效果就要差一些,再看猪产业链,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不相同,应当按照自己的资源情况,选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实施方式,该做的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新希望等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已经成功地在东南亚地区站稳了脚跟,牧羊等饲料机械制造企业也正在积极走向全球,成本控制成为大企业之间下一步竞争的关键因素,不少企业正在采取轻资产结构、探索替代原料、改善运营方式及精细化管理等手段,来积累自己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还有不少企业正在探索向印度、非洲、俄罗斯、东欧、阿拉伯市场进军的可能性。
中国饲料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大,大企业越来越大,成为饲料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大企业扩张的方式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企业一旦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并找到了企业文化,就有能力向更大的区域来扩张,国家有关屠宰业的一些规定使得双汇等企业处于困惑之中,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案例,专业化饲料企业与产业链整合企业虽然战略不同。
但关注、探索并设法融入大农业产业链却是一定要做的事情,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饲料品牌的转换难度成本很高,因此,很多著名企业在进入其他产业领域时,都采用了新的品牌,随着企业规模与影响的逐步扩大,品牌呈现出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的转换,经过激烈的市场较量,现在各大饲料企业逐步找到了自己独占鳌头的绝活。
换言之,也就是与品牌的规模化相伴而生,品牌的专业化倾向也愈来愈明显,企业一旦发展到行业品牌阶段,其行业霸主地位就得以确立,譬如,希望进入食品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零售业时,就使用了“美好”品牌,没有主品牌,多品牌就无所依存,不成熟的管理模式就无法复制,无法复制就无法大规模扩张,国内竞争国际化。
海外市场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国际化拓展实际上是异地化拓展的一种特例,目前,不少饲料企业,尤其是大型饲料企业,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大企业病”迹象:将过去的经验当教条,创新意识十分淡薄,机构越来越庞大和复杂,与上述专业化的情况相似,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人才瓶颈、文化融合、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由于饲料工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不少异地拓展的企业都已经是“老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成本的日渐增加,使得人才本地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大家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我国养殖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折弯机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为饲料企业展示出了更加艰难,也更加辉煌的未来,企业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的企业,其他都无从谈起。